三、编排过500篇图文,有了这些体会…
500是很克制的说法,算上没发的差不多也超800篇了。很清晰的感受到排版和编辑是完全不同的2项能力,但是现在整个行业的专业度,还达不到完全细分这2个工作。
我入职的时候是零基础,老板给我提了一个标准:什么也别想,先做3个月,排100篇图文再说。
实际情况是2个月完成目标,收获更多得不是排版更快更好看,而是编辑文章给我带来的高频次的思考、认知。
1、编辑,对文字的二次加工
在这点上,传统媒体从业者(比如记者)的专业水平和积累,不是咱们做个公众号、发几篇文章就能相比的,特别是像我一样半路出家的新媒体编辑,一定对同行前辈抱有敬意,并时刻学习。
关于编辑操作流程是按照字、句、段、篇这个顺序来的。
① 字——文字校对,基础中的基础
你们知道每次看到有留言指出文中错别字的时候,内心是多矛盾吗?一边厚颜无耻地说“那是我留给大家的彩蛋”,一边内心早就“握草!怎么又没检查出来”。不过,当知道有人用心读我们发出去的文章时,还是很有成就感,即使自己只是个加工的。
② 句——疏通语句,表达完整
特别是一些演讲类、采访类的文章,需要调整语序、去掉一些多余的语气词。
③ 段——理清逻辑,画出框架
从用户的视觉体验考虑,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将作者两屏幕长的段落,按照原意,拆分多段。不要出现手机密密麻麻一屏幕全是字,连个空行留白都没有。
从用户的理解体验考虑,需要通过段落的划分,将文章的逻辑框架表现得更加清晰,总结小章节的核心,凝练出来标题,内容逻辑允许的话给出一、二、三、四的排序更好。
④ 篇——统览全文,提炼核心
如果我读完一篇文章,却不知道有哪些案例是值得学习的,哪些技巧是方便实用的,哪些角度是激发思考的,哪些工具是即学即用的,如果连其中的一条价值都挖掘不到,那怎么敢推荐给关注你的用户去看?
收获和反思:
编辑这一步骤,除了细化了逻辑思考,还锻炼一种理解转述能力。就好比在作者思维和用户思维中铺设一条高速公路,减少阅读前进中的障碍。
可能作者发出的一篇文章里,10%是没有信息量的自夸,10%是盈利性质的推广软文,有10%是没有什么卵用的口水文,那要做得就是把剩下70%的有价值的内容,清晰、准确地传达给用户。
当然,能同时对用户和作者负责是最好的,但怎么均衡三方需求和利益,是个比较深的学问。从一个编辑角度出发,不扭曲作者的原意,帮助用户更快、更准确的理解有价值的内容即可。
2、 排版就是看外表,脸干净就好
排版也是一样,看重的是审美能力,毕竟绝大部分人都不是设计领域的,你的排版能照顾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即可。
就好比第一次见面,把脸洗得干干净净,衣服穿得整整齐齐,至少不会感到厌烦。如果再画个淡妆,那看起来是否舒服多了?
如何给你的排版画个淡妆?在审美认知上,提供不了太大的帮助, 能给得建议就是多翻翻杂志和那些做得好的公众号。但是在这可以提供3个具体实操的方法:
① 掌握这4个数据,成功一大半
字体、颜色、行距、边距才是排版的基础元素,而不是那些花花绿绿的特殊格式。
字体要不大不小,颜色要不深不浅,行距要不高不低,边距要不宽不窄。这里到处是留白的学问,听起来上述都是废话,但我们确实是按照上述要求,一次次试验出来的。
下面是我们现阶段常用的格式参数,给大家做个参考,直接拿去用也无妨:
15号字体
4F4F4F
1.75倍行距
1倍页边距
经常有人夸我们插坐学院的排版看起来舒服,秘密就在这了。上述4个参数就已经能让图文的整体版面,看起来整洁、舒服。
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,仍然需要根据文章内容不断调整优化,比如引用名言的时候字体要不要调小?小段落标题折行时,行间距要不要调大?汉字能不能用斜体?(有说操作系统现有的斜体都是为英文准备的,到目前并没有给中文汉字设计斜体的参数)
② 文章配图多是锦上添花,把握分寸更重要
除非是文章中涉及到的必要数据,需要图片来解释说明。那其余情况中,涉及到的图片起到的作用都是锦上添花。
首先明确一些基本原则:
图片要清晰,像素渣的图不用;
图片的色系、大小、形状要尽量保持统一;
数量要克制,不能抱着图片能缓解文字压力的心态,然后为了加图而加图,要知道再契合文意的图片,也会打断用户的阅读节奏;
关于图片网站,很久以前推荐过很多,比如《微信编辑没有高逼格儿GIF动图?送你13个网站,拿走不谢…》、《运营微信,如何配图?送你14个高清图片网站》,但是这些网站正确是使用方法是闲暇时搜一搜,分类整理到自己图片库。
如果你很着急编辑一篇图文,而想通过这些网站去搜图,那你的时间基本上会浪费在众多网站的切换之中,因为可选择的太多了。
正确的做法是选中其中一个比较熟悉的网站,去深挖,围绕着文章主题不断尝试换关键词去搜索。比如我现在只用500px和百度(以后会针对图片版权问题,单独说下)
③ 3款常用编辑器和背后特点
秀米编辑器
特点:样式丰富多、自由搭配性强、版式细节可调整
延伸:秀米还是侧重于审美这块,升级到2.0后,版式的数量和搭配方法也大幅度提高。他的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大量的配色方案,也会出一些排版教学视频。推荐大家去翻一翻。
135编辑器
特点:附加功能多,比如自动排版、查询替换
延伸:135的业务开展的更为广泛,涉及到微信营销、涨粉的一些合作。他的公众号会出一些新媒体行业的实操干货,篇幅不长,但胜在有用。
i排版编辑器
特点:版式简洁、推出企业订制服务
延伸:i排版走得的“版式+运营”路线,即提供版式搭配微信运营知识。旗下是一个订阅号输出运营知识和一个服务号推送产品信息。
我基本的操作还是在微信自带编辑器里面,特点是相对于上面推荐这3个,相对稳定。即便这一年时间也出现三四次大面积的bug。
拿出6小时时间磕出1个属于自己的标准模板:从上面3个编辑器中,分别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样式,在微信后台中组合成完整的模板,以后的图文直接套用即可。
四、预览十几遍,推送再点赞
1、多一次预览,多一次改善
① 封面:够清晰、不刺眼、有感觉
够清晰——封面对清晰度的要求,比内文更甚。
补充个细节知识:微信上传图片的时候,JPG格式的图片压缩会很厉害,可把图片格式更改为PNG、GIF再上传。
但是要知道,清晰度的提高,伴随着质量的增大。如果图文中图片数量较多,势必会拖长加载速度,从而影响文章的阅读体验。而且,用户阅读一篇文章的流量成本,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。这也是一种均衡的哲学,对于图片的要求要有舍有留,或者直接建议WiFi下观看……
不刺眼——不要出现很明亮苍白的图片,或者图片颜色反差很强烈的情况。这种情况就要找一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图片,黑色系或者灰色系都比较合适。
有感觉——标题和封面能起到搭配、呼应的作用。一图胜千言能在这里体现,是最好不过了。
② 标题:不要超2行;符号、表情要慎用
不要超两行——如果你不想精心挑选封面,一大半儿都被标题文字遮挡住;如果你不想分享到朋友圈,标题露不全导致用户看不懂;如果你不嫌丑……
总之,需要错频次删字改字、调整顺序,起标题的能力往往在这里大幅度提升。
符号、表情要慎用——&@#¥这种符号就不要出现了。
“【】”就没有“[]”效果好(切换了大小写);
“[]”就没有“ [ ] ”效果好(左右中各加了空格);
emoji表情也少用,即使他们很吸人眼球。
③ 别放弃最后整体校对的机会
自己当做一个挑剔的用户,从头到尾过一遍。自己都觉得不顺眼的地方,要勇于去修改。如果为了一时的省劲儿,懒得修改就发出去后,后期要费劲儿的地方更多,而且还要忍受吐槽。
条件允许的话,让其他同事帮你看几遍,有些问题会因为自己太熟悉而忽略。原则是听取他人的意见,但也要相信自己的专业性。
2、点击“群发”,松了口气,然后呢?
① 群发的时间需要固定吗?
行业早有阅读高峰期的说法,自己也检测过,数据趋势确实是那样。高峰期背后依托的是普遍用户的阅读习惯,如果在这个时间段推送文章,比如21:00-22:30里面选择一个固定时间点推送,即配合了用户的习惯,又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性、敬业心,何乐不为?
但是要明确:发比不发好,早发比晚发好。
固定时间发送,前提是能够提前准备好内容,如果过了固定的时间,都快到12点了,那还发不发?按照我们之前的做法是,发。
深夜推送肯定会打扰到用户,但是如果你的质量足够好和真诚,给用户道歉解释一下,他们会看在文章质量上原谅你的。比如,今天这篇……
② 盯着前10分钟的数据
平时推送完后,我会观察之后3分钟、5分钟、10分钟的数据,从而判断这篇文章的喜好程度,然后反思文章的选题方向。如果平时整个推送流程是稳定的,那这个数据预测是比较准确的。
当然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:撞上热点,朋友圈的刷屏事件会吸走大部分流量,造成选择性从众;微信后台bug,部分用户没收到推送,这事儿有时候发生了你都不知道;还有最常见的就是偏离正常推送时间,比如今天……
③ 新用户、老用户、深度用户
用户的留言是第一手反馈信息,特别是近期互动留言较多的用户,这类多是新用户,刚关注你的公众号,新鲜感会促使他主动发表自己的读后感。
新用户可能并不了解你过去的内容调性,正是因此,他们也是最能提出“非常规性”的建议。
还有两类用户需留心关注,一个是平台老用户,可以根据关注时间、留言互动次数来做个判断。昨天看到一个关注时间比我入职都要早的老用户的留言,那个感觉很是激动。
另外一种更好辨别,就是有深度或者真诚的用户,这个只要你去读留言,自然感受得到。对于这种深度用户,他们很重视你反馈互动的质量,需要给出足够有分量的回复。
④ 观察朋友圈用户分享语,并点赞
你的朋友圈一定要有自己的用户。留心观察他们的分享语——代表他们对文章的真实看法或者打动他的点。根据用户的分享话术,回到自己工作中,调整选题方向,完善用户体验。
“并点赞”是对老板何川在朋友圈的行为思考,很早之前就发现,他有给被转发的内容点赞的习惯。
当时的理解只留在了“感谢”这个层面,而自己有“朋友圈不点赞”的规矩,并且不好意思给自己发的文章下留言,导致没有发现点赞带来得价值。
偶然一次,在朋友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后,我针对其分享语留下了自己的看法。十几分钟后,朋友圈收到十几条提醒(点赞也会收到提醒)。点开发现,是几个我们共同的好友对那篇文章的评论。
这一下子多了几个不同的角度和见解,而且他们还互相讨论。这种有着一点圈子属性的反馈,是之前不曾发现的。
附:简单总结和小心思
上面的内容就是对新媒体运营工作的拆分,主要涉及的还是编辑这一块。还有很多运营方面的工作,没有展开细说,主要是自己运营部分做得太少,还没有很系统性的思路。
凡是上面提及的,每一步我都实际操作过,每个思考都是亲身体会。如果将黑色加粗部分的具体行为摘下来,就是一个简单版的新媒体编辑工作流程,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北京优联信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电话:010 - 8057 0224
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潞苑南大街甲560号新潞运河文创园B4-1-2
评论